近日,一個 IBM 機器人參與了一場質疑自身的辯論,論題是“AI 是否會帶來更大的弊端”,最終認為“利大于弊”的觀點險勝。
這場辯論在劍橋聯合會(Cambridge Union)展開。劍橋聯合會的辯論禮堂有 150 年的歷史,迎接過撒切爾夫人、羅斯福總統、霍金、甚至色情演員等等,從總理到總統,從明星演員到學界泰斗各行各業的辯論人士。但怎么也想不到,今天會有 300 名觀眾觀看這場人類與非人類的辯論。
IBM人機辯論第三場:AI利大于弊觀點險勝,機器人為自己正名
圖 | 人機辯論“AI 是否會帶來更大的弊端”(來源:IBM)
這個機器人是 IBM 的“辯論家計劃”(Project Debater)中的一個對話型 AI 機器人,它是一個兩米高的黑箱子,發出的聲音類似某個女明星。整場辯論以其發表的開場詞正式開始。這個機器人設置有一個“群眾演講”(speech by crowd)的應用程序,可以用它分析人們在網上提交的意見來生成自己的論點。它的論據來自 1100 多份事先提交的人類陳述。
兩個辯論隊分別由一名教授和一名辯論專家組成,兩隊都有這個機器人的 AI 輔助。“我真的很好奇,也很興奮能和一臺機器一起工作。”其中一名參與者、反人工智能團隊的辯論專家莎米拉·帕瑪南(Sharmila Parmanand)在活動開始前說。
“人工智能無法在道德上做出正確的決定,因為道德是人類特有的。”場下一片寂靜。通常觀眾的注意力會在禮堂中位置最高的聯合會主席身上,但是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這個閃著藍光的辯手身上。
“人工智能的錯誤率低于人類……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它可以節省更多時間來執行平凡和重復的任務。”它提出了兩個立場相反的觀點。
支持 AI 的一方認為人工智能將在某些領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并“在工作場合提高效率”。
隨后這個機器人又提出“人工智能可以照顧病人,或者機器人可以教學生——這些領域也不再需要人類。”
人工智能條理清晰地進行了辯論,但也出現了一些失誤。有時它會重復自己的觀點,有時它無法提供詳細的素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這是一場有意思的辯論,但這不僅僅是一場辯論。這次 IBM 展示的技術與之前展示的非常不同。
IBM人機辯論第三場:AI利大于弊觀點險勝,機器人為自己正名
圖 | 2012 年,IBM研究院建立了一個項目團隊,正式啟動“Project Debater”項目開發(來源:IBM Research)
“辯論家”項目的初始提案脫胎于 2011 年出現的單個 PPT 幻燈片。由于提交內容有限,而且挑戰項目的難度比較大,IBM 管理層經過了大約一年的仔細考慮,才最終批準了該項目。2012 年,IBM 研究院建立了一個項目團隊,正式啟動“Project Debater”項目開發。而該項目的實質性工作直到 2014 年才展開。
去年 6 月,IBM 的辯論機器人首次與人進行辯論,最終得分 1:1,觀眾投票認為,Debater 的辯論技巧比人要差,但是信息量很大。當時這個系統有數以億計的文章庫,可從中提取內容,涉及約 100 個主題。當遇到辯論性問題時,需要花費幾分鐘的時間來搜索這些文章,構建論點并進行總體演講。
今年 2 月,在 IBM 的 Think conference 上,AI 機器人再戰冠軍級辯論家 Harish Natarajan。雙方圍繞“政府是否應該資助學前教育”進行激烈交鋒,最終 AI 落敗。
以前這種和人辯論的方式主要是鍛煉 AI 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對一個論點做出有意義的回應的能力。這些技能或許是遠遠超過了智能家居或者移動設備中智能助理的能力,但是這些遠遠達不到 IBM 做這個辯論計劃的初衷。
這一次采用 AI 自我辯論的形式,就好像“你把數千條正面和負面的餐廳評論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幾段話總結出來”,IBM 計算機科學家丹?拉哈夫(Dan Lahav)說。
所以這場辯論的意義不在于機器能否說服人類,而是機器可以增強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