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理論家,就是在各行各業比別人先想一步的那些人。前幾月,當法國藝術小組Obvious用人工智能(簡稱AI)而完成的《艾德蒙·德·貝拉米肖像》在紐約佳士得拍賣中以43萬美元成交的新聞爆棚之后,業內一片嘩然。有人預測,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這種“機器人畫家”也會很快來到中國,一些國內畫家憂心忡忡:“人工智能作畫”讓藝術世界“狼來了”。(2月24日《新快報》)
“人工智能作畫”被稱之為“機器人畫家”。從試驗的效果來看“機器人畫家”相當智能,其模仿的一幅作品足以“以假亂真”,不是鑒定大師,很難看出其中端倪。由于“機器人畫家”的爐火純青,以至于讓藝術界人士很是擔心,擔心藝術市場的“狼來了”影響整個藝術界的發展。
擔心是一件好事。有了焦慮,有了擔心,才能促進藝術市場的反思,才能倒逼藝術市場“真正藝術起來”。“機器人畫家”的出現發揮的作用在于,倒逼整個藝術圈子里的人真正實現“個性化創作”。因為,只有“個性化創作”才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你模仿我”“我模仿你”。藝術是相通的,藝術也應該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因此,“機器人畫家”的出現,倒是一件有利于藝術提升的好事情。這警示藝術圈里的人,不能故步自封,不能高枕無憂,不能“會涂抹幾筆”就想憑借“一幅畫”衣食無憂一輩子。
當然,對于“機器人畫家”的到來,也沒有必要膽戰心驚,也沒有必要茶飯不思,過度焦慮就是杞人憂天。“機器人畫家”的能力再強,也成不了藝術市場的“狼來了”。充其量只能是藝術市場的小浪花。再智能的機器,也不可能取代人的智慧,人的個性。
就像眼下各種功能機器人很多一樣,可是“他們”不能取代人類。畢竟機器人只是冰冷的。比如“記者機器人”已經開始用在媒體上,但是“記者機器人”只能采寫一些普通的消息,真正“有血有肉的大通訊”、“有所思考的大評論”還是需要人來完成;比如“炒菜機器人”能夠制作的菜肴已經有幾十種,問題是“她”做不出“媽媽的味道”;比如“陪伴機器人”可以與孤獨的老人和孩子對話,問題是冰冷的機器能夠有人類的豐富情感嗎?
“畫家機器人”也是相同的道理,無論其水平再高,都不可能創作出“富有個性的畫作”,其筆法,其用墨,只是教條的程序輸入。讓那些附庸風雅的人買來“當個擺設”還可以,終究成不了“畢加索”,成不了“張大千”,成不了“齊白石”。真正有內涵,有水平的大畫家,“機器人畫家”是永遠也不可能取代的。 (作者: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