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介入銀行業務引爭議 律師稱數據源是否合規是定性關鍵

?機器人資訊 ????|???? ?2020-02-17

  很難想象,從你成為一名銀行潛在客戶或者辦理第一張銀行卡的那一刻,你和你的智能手機已經被人機交互式機器人鎖定,直至機器人完成對你的評估。

 

  “我們的人工智能服務可以全流程、全維度定制,從前端的需求初篩(例如貸款、辦卡需求排查),到中期的需求(例如貸后管理),再到后端的催收等環節,均可以介入。”一家大型智能電話公司北京區域的銷售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合作的銀行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不同銀行的訴求也有所不同”。

 

  不過,對于很多金融服務用戶而言,經常“被撥打”的體驗似乎并不是那么美好。此外,對于每月每條線路能撥打約25000通電話的機器人而言,其對接的龐大數據來源究竟來自哪里、是否合法合規有授權,這都是待解之謎。

 

  接通率約30%


  設號碼池應對被標注

 

  日前,《證券日報》記者接到貸款服務推銷電話。在年末沖刺業績的關鍵時刻,類似的電話自然有很多,只不過,這一次與記者交流的是AI、或者說是機器。

 

  《證券日報》記者親測發現,機器營銷員聲音甜美、語速流暢,對于提出的多個問題,均能夠給與比較靠譜的回應;在介紹貸款要求之余,還能根據記者回答,調整問題了解基本情況。以至于《證券日報》記者身旁通過免提旁聽了全程交流的朋友并未發現來電者是機器人。具體而言,該智能電話機器人能夠自薦其公司“是專業的銀行指定貸款機構,額度高、利率低、放款快”,可以告知銀行貸款最核心的審批要素(有關房產、車輛、社保、工資流水等等)。

 

  該智能電話甚至對于《證券日報》記者的一些“刁難”也應對得當:當記者多次直接詢問“你是機器人吧”時,其能夠回應稱“我是公司的前端客服啊”、“稍后我們的高級客戶經理會給您致電”。

 

  另一個推銷貸款的智能電話在記者故意打斷其介紹時,能夠比較及時的“剎車”,轉而又耐心的傾聽記者提問。甚至于對于記者的拒絕,該機器人還熱心的進行勸解。

 

  而《證券日報》記者近日暗訪的一家智能電話公司則設置機器人,以某保險公司客戶二次貸款需求的“話術”與記者進行交流。同樣,在簡單的溝通中,機器人并無明顯破綻,甚至在記者詢問“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時,“善解人意”的回應——“您別誤會,我們不是向您推銷保險,而是了解一下您最近有無資金需求”。

 

  該公司業務員管俊(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智能電話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已經十分成熟,產品基本上是標準化的,不過由于各家機構的產品有所不同、訴求有所不同,在話術的設定上還是有一些區別。

 

  管俊表示,“智能電話的接通率大概在30%左右,如果明顯低于這個水平,線路公司會協助調整,目前智能電話大多基于SIP技術(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會話初始協議)提供服務,優點是線路比較穩定,缺點是顯示為固話號碼,被識別或標注騷擾電話的可能性增加。不過,外顯的號碼可以設定。”線路商會提供約500個虛擬號段的號碼池并進行輪撥,一旦該區段被反復數十次標注,接通率下降,線路商會下架相關號碼,并進行更換。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智能電話接通后,故事的演繹也十分有趣——機器人會對人進行評估和判定。其中,A類客戶的需求較高,值得跟進;B類客戶對應的需求較弱,是機器人在溝通中挽回的客戶;C類和D類客戶拒絕意向強烈,幾乎沒有人工跟進價值;E類大多是開車或會議中等不方便接聽的情況;F類客戶屬于未接通客戶,機器人會根據不同情況判定剔除還是重撥。

 

  “由于數據源的質量參差不齊,金融類業務中,A類客戶的最終成功簽約率也存在較大變數,大概在撥打總量的千分之五至百分之三之間”,管俊透露。

 

  在談及收費方式時,管俊表示,“每一路機器人相當于一個人工客服,客戶需要支付的是雇傭機器人的費用,每一路機器人每天能夠在監管規定的允許時間內呼叫約800通電話、每個月大概撥打接近25000通電話,一年的服務報價是1.5萬元,如果客戶需要雇傭的機器人數量較多,報價可以降至1萬元/年。”


  合作伙伴遍及多個行業


  自稱擁有“銀行股東”

 

  《證券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或許是因為AI客服“物美價廉”,很多商業銀行都使用了該類服務。

 

免責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網站所有人,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