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集團董事總經理曹霄輝來給我們做了“產業融通 資本賦能”的演講。曹霄輝介紹到作為復星集團董事總經理的自己是科班出身,從載人航天研發開始工作,然后加入了政府部門,再才轉到了投資線條,為什么從體制內出來做投資?他表示是出于半理想主義的狀態轉向了做投資,“其實是發現,從某種維度上來講,做研發對產業幫助也是非常有限的,做投資是產業幫助最大化的一個途徑之一。”他這樣說道。
整個復星集團92年成立,到去年為止排到了全球5百強的第4百多位,整個收入是1100億,凈利潤是130億,凈資產是1100億,在19年的中期報上同比增長40%,也就是說復星的業績比18年有很好的增長。復星50%以上的收入、利潤和員工是來自于海外,復星一直定位于自己是一個植根于中國,但是布局于全球的一個產業投資機構。18年整個香港年報發布會上郭廣昌重新定位了復星,以前復星是產業加投資的投資機構,在18年到現在到未來,復星定位自己是產業+運營。
復星一直做的事情是走出去和引進來,過去20幾年的時間里,復星在全球布局了2百多億人民幣,也就是大概30億美元的布局,包括中國、美國、德國、澳洲、葡萄牙相關的投資,他介紹道復星投資的邏輯:健康、富足、快樂和智能,也就是4S。復星整個過去20幾年一直圍繞著4S,包括16年之后提出智能的理念來做整個投資。復興的智能自動化板塊投資分為4個維度,首先是整體平臺布局,即復星18年到19年全資收購了德國的制造商FFT,在此之前復星也布局了20多家汽車零配件的上市公司,覆蓋了相關的產業鏈布局,同時也在消費企業進行了布局,包括做消費服飾生產線的,包括布局遨博等相關的賽道,在一般工業也布局了很多,包括科大訊飛、云途騰等等。
怎么做引進來?復星的第一個步驟是本土化。曹霄輝透露,去年FFT整個應收比例歐洲占60%、亞太占25%和北美占15%,未來復星FFT希望要在兩到三年之內把中國區為主的亞太區收入占比超過15%,在3年之內打造一個百億規模收入的企業。FFT80%的業務是在汽車和汽車零配件,第二塊有15%的收入是在航空航天,FFT是播音和空客的一級供應商和商飛的二級供應商,最后還有10%左右的收入是在工業軟件和服務上,無論是虛擬調適還是數字孿生,FFT一直秉承自己開發的原生IP來進行服務,現在為止整個德國的寶馬也是應用了FFT數字孿生的生產管理體系。但FFT的客戶主要還是汽車行業,對于整個汽車行業曹霄輝認為,未來兩到三年汽車行業不會出現明顯的好轉,因此他提出FFT未來要著力在某一個行業打造一個更高的覆蓋。
針對行業現狀和趨勢,曹霄輝站在資本的角度擺一些數字和困境。
第一點,他提到,為什么復星要布局智能制造?其第一個原因就是復星認為首先賽道足夠長、賽場足夠大,而現在真正開發的市場只是整個市場非常小的一部分,因為整個行業的滲透率并不高,整個智能制造的覆蓋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在過去的2年到4年出現了惡意競爭,這有資本在后面起到了很大不利推手的原因。
第二點,無論汽車行業多少不景氣,汽車行業仍然占據了應用的三分之一規模,并且隨著整車企業標準化的加強,現在更多的零部件企業在進行產業的升級和改造。
第三點,整個行業的標準問題,他講到我們當時在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時候有一個小故事:“我們當時是完全copy了德國工業的邏輯,但是我們發現我們完全做不到,因為這個背景基本是為0,所以我們16年緊急發布了物聯網,因為我們的硬件標準太差了。所以過去3年我一直在呼吁整個行業我們應該沉下心做一些標準化的東西,大家都忙著在砍柴,甚至砍的自己傷痕累累,但是對整個行業的幫助并不大。”曹霄輝接著說,“過去3年,我們催生了上萬家智能制造的企業,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催生真正的新龍頭,其次是我們有多少的標準或者有多少的專利是可落地、可應用的?其實很少。所以我們現在要做應用型的研發和行業標準落地,所以我在大會、小會上都呼吁,大家一定要靜下心來,去揣摩一下我們各行各業5百多個制造業,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有所有5百多個制造業的行業大國,我們為什么不充分利用這些行業,反過來反哺我們的制造業呢?而是大家都不斷往前去奔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