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阿里內部反腐余波還未散去,大疆又“自爆”腐敗危機。
據全天候科技消息,大疆發布內部公告稱,據大疆發布反腐敗公告顯示,從去年開始,大疆開始內部反腐整頓,目前已有45人被查處,僅去年全年,預計損失就超過了10億元。其中,更有16人問題嚴重,已移交司法部門處理,另有29人已被直接開除。
曾經的“空中霸主”,如此雷厲風行之下,恐怕是大疆的“危機時刻”已經來了。
大疆的“危機”時刻
10億元的內部腐敗損失意味著什么?可能是斷骨之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全年大疆的凈利潤僅為43億元。也就是說,內部腐敗,一下子“敗去”了大疆2017年利潤的四分之一。
如果這一數據還不夠直觀,我們再看下一組數據。
2019年整個上半年,科技圈投行茶余飯后的談資,想必少不了大疆的那起彪悍的融資,以及背后的淘汰規則。
去年4月初,大疆新一輪融資10億美元股權融資曝光。為了能分得一杯羹,據內幕人士稱,有投資者在D/B類股認購時報出了2:1甚至更高的比例。
最終,這場“融資大戲”以中小投資機構基本出局,而入選者認購D/B比例為1.5:1,融資金額至少10億美元的結果落幕。大疆也因此被行業戲稱為“史上最強融資方”。
也就是說,相較“轟轟烈烈”才融來的10億美元,大疆“自己人”貪腐就損失了七分之一以上。
可見,融資強勢下,大疆內里恐怕已有虛空之相。于C端,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開拓進度變緩;于B端,入局競爭者越來越多,其中更不乏互聯網巨頭。
·消費無人機市場進入冷靜期
和一般電子產品相比,無人機在操控方面要求較高,且飛行場景及續航時間極為有限,加之性能稍好的無人機價格較高,所以在經過最初的熱潮之后,無人機在C端市場的銷售情況便一直不甚樂觀。
2017年年底,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用航空分會發布《2017-2018中國民用無人機發展報告》,其中明確指出,經過前3年的飛速發展,國內消費級航拍無人機因技術發展、使用場景、市場格局固定等因素,已暫時進入緩慢發展時期。艾瑞咨詢也預測,到2025年,國內無人機市場中的大半將是專業級產品及應用。
而眾所周知,大疆得名是因開創了非專業無人機市場。從2013年“精靈”問世至今,大疆一直靠著高端消費級產品打開了全球市場,也因此超越了大批無人機廠商,例如3DRobotics等。
如此一來,無人機C端市場一旦遇冷,首當其沖者便是大疆。
·B端市場潛力無限,無奈“狼多”
或許有人說,消費端已然觸及行業天花板,那么B端市場必然大有可為。而且前文也提到,未來無人機市場大半份額將屬于專業級產品。大疆也是這么想的。
可以看到,近年來大疆在B端市場投入持續加大,于農業植保、物流補給、測繪、軍用以及監測等方面更是用心。
既然市場這么大,入局者便理所應當的越來越多。僅第一批次,就有如京東、美團、菜鳥、順豐等急需轉型的互聯網巨頭,各個都在物流無人機的研發及應用上鉚足了全力。
而在軍用市場上,大疆也走的不太順利。因極強的技術實力及產品性能,包括美國、以色列在內的國家都曾大量采購大疆無人機。但素來優秀者在獲得贊譽的同時,也會受到排擠。不論是落選美國交通運輸部無人機試點項目,還是更久之前的被美國空軍“封殺”,都足以說明這一點。
至于農業植保、測繪等行業,或許一開始大疆還能獨占優勢,現如今,在大量無人機廠商發展崛起的驅使下,市場也正在被一一分解。加之反黑飛團隊的擴大,大疆無人機在空中飛出的每一米,可以說都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