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自動化需求的加速釋放,人口紅利因素的日益衰退,以及“機器換人”價值的愈發凸顯,各國機器人都已經迎來了十分迅猛的發展,我國自然也不例外。
據8月26日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9年我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份額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這一成績已經延續到了第7年。
同時,預計今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6.8億美元,5年年均增長率接近21%。在政策、企業、資金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產業發展正呈現出高需求、快增長、大規模的狀態,整體形勢一片大好。
不過盡管如此,在市場高度繁榮、產業快速成長的背后,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暴露的問題和短板同樣不少。其中就包括人才缺口的越拉越大。
產業發展人才痛點突出
目前,人才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我國機器人產業前進的關鍵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一方面人才數量供給不了產業發展所需求的數量;另一方面人才質量也滿足不了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質量。除此之外,人才增長速度也遠遠跟不上產業的高速增長。
這一問題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出現,并深深困擾整個行業。
自2013年以來,我國機器人本體銷量從3萬多臺猛增到了接近10萬臺,其每增加一臺就多創造了3.6個崗位,也就是新增了3.6個崗位需求。與此同時,從2015年到2017年,國內機器人企業數量從不到1000家迅速增至了10000家以上,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是陡然上升。
而相比于機器人市場發展的速度和企業出現的速度,我國已有的人才儲備量和人才培養速度都遠遠無法滿足,因此瞬間便產生了將近百萬的人才缺口。在這個缺口中,研發工程師、系統設計與應用工程師、調試工程師、操作及維護人員等普遍成為了重點稀缺對象。
根據2017年政府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人才缺口預計達到300萬,2025年將擴大到450萬,也就是說人才問題形勢非常嚴峻。未來,如果我國無法從人才數量、質量和增長速率上做出提升,可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不容樂觀。
搶人模式不如自我培養
那么,面對如此嚴峻的人才形式,我國機器人產業都是如何維持發展的呢?企業們又是如何破解人才難題的呢?
在產業發展的初期,由于企業對人才及人才專業性的需求度和依賴度較高,因此普遍采用國外引進或者相互挖角的方式填補人才空洞,由此催發了激烈無比的“搶人大戰”。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只能解決企業發展的燃眉之急,卻無法維持長期的穩定供給,且需要企業付出的成本也過大,所以并非上上之舉。
而隨著國內發展的日趨穩定,企業競爭的愈發健康,如今“搶人大戰”已經漸趨平靜,取而代之的是企業自我培養。目前,以哈工大、庫卡等為代表的機器人企業,已經與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和培訓機構等進行合作,共同打造了機器人教育培訓基地,通過產教研的融合發展,建立起持續、穩定的人才培養和供給機制。
相比于搶人大戰,企業自我培養更加能夠抓到自身應用的人才需求點,同時能夠長期穩定的輸出和儲備。搶人大戰并不會對行業整體人才的發展有所幫助,但企業自我培養卻能夠增加行業的人才數量和質量,因此看起來要有效很多。
不過,在成長周期、培養資金等方面,企業自己進行人才培養確實也存在一定劣勢,這或許還需要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來進行彌補。換句話說,未來企業一邊引進國外優秀人才,一邊堅持自我人才培養,兩者相互結合應用自育為主引進為輔,或許才是解決行業人才問題的有效之道。
人才養成需各主體發力
當然,產業人才的培養也不能單靠企業自身,更需要政府、高校甚至民眾的同力同心、一致努力。
對于政府來說,需要更多的給予人才問題重視和關注,將人才問題的解決上升到政策層面,通過政策對人才培養的鼓勵、支持和引導,為產業人才發展指向保航。具體來說,目前我國機器人教育和培訓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師資力量稀缺、教育內容匱乏等多種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必須政府的出面和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