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新生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另一面是智能機器人卻越來越多地“上崗就業”,“AI+”時代來了嗎?機器人開始代替人類了嗎?
“至今還沒有誰真的能造出變形金剛,希望和現實差距還很大。”3月27日上午,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袁輝在博鰲亞洲論壇“AI+時代來了嗎”分論壇上直言,很多人對AI的看法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誤解。
事實上,小i機器人早已走在行業領先位置,針對去年就傳出IPO的消息,袁輝當天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沒有正面回應,“以公告為準”。
現代密碼學之父、Cryptic Labs首席科學家惠特菲兒德·迪菲同場論壇上似乎說了個更直白的實話:從接觸AI到現在60多年了,我感覺到沒有任何人對于AI到底可以解決哪一類的問題,有任何的定義。
惠特菲兒德·迪菲在論壇上
對于人工智能過去60年的發展,袁輝告訴記者,60年后我們之所以還在談,是因為AI之前走入了一場困境,到底AI的未來之路在哪里?這是今天最大的問題,AI的數據處理是非常初級的,過去60年兩次AI都失敗了,因為過去沒有給我們帶來真正的獲益,我們沒有體會到AI帶給我們的價值。
“機器人不能取代人類”是與會業界大佬的共識,機器人更像人類距離其實也很遠。不過,機器人替代部分勞動力和就業崗位卻正在成為現實。
袁輝承認,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AI帶來的價值正在增多,如醫藥領域,我們可以幫一家銀行一年省9000人的勞動力,很多簡單性的工作都會被取代,今天在很多領域,AI都已經可以從簡單到復雜,從虛擬機器人到實體機器人,逐步產生這個價值。
“我們對AI的需求還是非常強烈的。”攜程旅行網首席傳播官席偉航在論壇上舉了個例子:攜程每天實際產生的訂單有幾百萬張,其中100萬張是機票訂單,還有100多萬張是酒店訂單,由此帶來的各種咨的業務量是非常驚人的。攜程最多的時候有15000個人工客服,他們每天要接100萬個電話,還有100多萬個郵件。我們測算一下,一個客服負責處理一張機票的退改簽訂單,人工成本要13元,月薪已到一萬多元了,客服成本和人工智能投入相比非常高。
席偉航透露,今后,可能有70%到80%的呼叫電話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分擔掉。
“到2030年,全球會有8億份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威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文琦預言稱:“他們是機器,我們是人,人去做機器的事,我們永遠拼不過機器,未來30%的工作被取代掉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