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蘭丁高科絕活:用人工智能揪出早期癌細胞
從公開數據看,蘭丁高科,或許是目前世界上見識過癌細胞最多的科創公司。
憑什么說最多?一是公司起步早,從2000年開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實踐,積累的有效數據超過500萬份;二是公司運用了新工具,而且選擇了一條與傳統病理學完全不同的路徑,在醫學實踐中引入了人工智能,并在大量的臨床中得到了檢驗。
“前幾天歐洲細胞學大會在瑞典召開,我去做了一個中國用人工智能方法進行宮頸癌篩查的報告,那些歐美的專家聽了后都很震驚,技術上他們不陌生,但他們想不到我們真的能實現落地。”蘭丁高科創始人、董事長孫小蓉博士向上證報記者介紹。
落地,這也正是孫小蓉當年回國的初衷,更是創業的初心,“我下過鄉,也出過國,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蘭丁是‘landing’的諧音,落地的意思。幸運的是,我們一群人聚到一起,開開心心地做了這么一件事。”
蘭丁高科正在籌劃申報科創板IPO。“科創板的推出,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對中國所有做實事的人都是一種鼓勵。”孫小蓉說。
以仁心推動自動檢測技術落地中國
“雖然現在國外也開始用我們的云平臺做檢測,但這項技術只有在中國才有機會落地,因為中國才有巨大無比的需求。”孫小蓉介紹。
孫小蓉今年61歲,盡管創業已有近20年,但她仍把自己當作一名醫生。辦公室的墻上,掛著她自己書寫的條幅:“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孫小蓉的少女時代是在鄉下度過的,以知青的身份做過一段時間鄉村婦女干部。高考恢復后,孫小蓉考上了武漢同濟醫學院。1988年,在武漢同濟醫學院工作的孫小蓉赴澳大利亞留學,博士畢業后去美國做了博士后,后來又因求職去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腫瘤研究所。在那里,孫小蓉潛心做了四年的研究。
“加拿大腫瘤研究所做了多年的癌細胞自動化診斷的基礎研究,但因各種因素的影響,一直沒有機會完成臨床應用的研究。”孫小蓉告訴記者。“美國和加拿大都有比較完善的癌癥篩查機制,對自動化檢測的需求不大,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婦女群體,特別是廣大農村,醫療資源相當缺乏,我覺得有機會。”
2000年,孫小蓉回到國內,開始借助研究所的力量推廣她的自動化篩查技術。
“我完全不懂生意,但是我想做這件事情,我也覺得我應該做這件事情,所以就辦了這家公司,政府給了特別多的支持。”孫小蓉回憶。
創業期間的艱辛自不用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沒錢,有時候還免費給別人做(檢測),但是我們很開心,而且活下來了。”
蘭丁不僅活下來了,還完成了它的原始積累。
“這么多年,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常見癌細胞的特征和數據都在我的庫里面存著,待檢的標本拿過來,用機器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結果。”孫小蓉介紹,幾分鐘的時間,機器人蘭丁就可以完成一次容量達上萬個細胞的標本篩查,結合1000多個參數自動生成檢測報告。
來自社會實踐的反饋,更讓孫小蓉覺得“值得”。據介紹,武漢市漢南區首批200多名育齡婦女參加篩查,當即就發現了4個早期宮頸癌患者,由于爭取到了寶貴的治療時間,患者全部成功治愈。
以恒心推動智能檢測平臺走向全球
隨著時間的積累,孫小蓉和她的蘭丁高科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2014年,蘭丁自主研發的自動細胞DNA檢測分析儀通過了美國FDA驗證。此外,公司也創建了我國第一家從事腫瘤細胞早期診斷的第三方中心實驗室。
“我給他們講,這是一件很高級的事情,價值擺在那里,你把事情做好了,需要的人自然回來找你。”孫小蓉對記者說,這也是她創業的底氣。
對于非專業人士,孫小蓉喜歡拿篩選黃豆來講解自己的獨門技術。
“篩查癌細胞,就好比在一盆黃豆中間找出那些壞了的黃豆,傳統的病理學方法是人工挑揀,只能一顆一顆地看,我們用機器來篩選,效率肯定要高很多,隨著我們數據量的積累,加上算法的改進,準確度也要高很多。”孫小蓉說,到現在為止,可以大膽地說,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顛覆了癌癥篩查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