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阿諾德·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終結者》,大概都會對影片中那個能夠自我修復的變形殺手機器人——T-1000印象深刻。受它的啟發,不久前,幾個年輕的中國科學家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研究人員一道,研發出了一種由液態金屬驅動的機器人。
據報道,這種手掌大小的機器人包括一個塑料輪子、一小塊鋰電池和幾滴液態金屬。當液態金屬的重心發生改變時,機器人的車輪會滾動。未來,這類機器人可用于執行像搜救地震受困者這樣的特殊任務,因為它們可以在改變形狀后進入人類無法進入的空間。
報道令我感受頗深的一個細節是,一位研究者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從我10歲那年看了那部電影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像T-1000這樣的柔性機器人”——類似于牛頓從掉落的蘋果中發現了萬有引力,童年時代與一場科幻電影的偶然相遇,為這樣一項發明按下了開關。它再一次讓人看到了想象力的巨大價值。
仍以科幻片為例。據說科幻片是在上世紀初期由法國人和德國人開創的,但隨著世界科學中心從歐洲轉到美國,好萊塢成為一個想象力的全球中心。不止是《終結者》,諸如《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源代碼》《星球大戰》《黑客帝國》……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幻大片,其浩浩蕩蕩的想象力,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認知邊界。
有時未免就想,我們為什么拍不出這樣的片子?最大的制約因素恐怕不是資金與技術,而是想象力。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中充滿了中國元素,但是,類似讓一只鴨子和熊貓成為父子的想象力,恐怕是我們欠缺的。
并非要在這里專門談論科幻片,我的意思是,對我們來說,如何讓社會變得更有想象力,如何幫助一個人打開被禁錮的想象力的缺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就像有人受電影啟發研制出變形機器人一樣,一個偉大的創意,會在不經意間為我們的時代帶來“蝴蝶效應”。(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