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催生高科技機器人的新需求,成為加速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當前,機器人產業面臨哪些挑戰,未來有哪些趨勢?12月9日,2019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政產學界從不同角度思考“中國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方法。
現狀
機器人正迎來深度優化的黃金期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稱,2016至2019年,我國機器人年產量從7萬臺增加到14萬臺,年均增長幅度超過40%。201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大概是15.4萬臺,超過了歐洲和美洲的機器人數量,連續位居全球首位,成為了全球機器人重要的生產基地,特別是消費市場。
其中,工業機器人密度快速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去年達到了每萬名員工140臺機器人,是2015年的三倍。同時,無論是工業領域還是服務領域,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標志性成果取得了新的進展。例如,雙臂機器人雙目視覺定位技術、柔性手爪設計技術、雙臂協調控制技術等工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公共服務機器人實現了人臉、聲音識別追蹤、環境檢測等功能,人臉識別精度可達90%;一些關鍵零部件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此外,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相關推薦國家性的標準有82項,行業標準11項,團體標準20多項,初步涵蓋了標準體系的一些基礎標準,零部件標準和系統集成標準等。
“盡管今年以來,機器人產業面臨下沉壓力,一些核心技術及關鍵技術的零部件依然受制于人,但這恰好是機器人產業優化結構,實現健康發展的黃金時期。”羅俊杰表示,從國內看,應用領域和場景不斷拓展,機器人發展勢頭依然強勁。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工業機器人應用正在從汽車和電子行業快速向冶金、輕工、金屬加工、石油化工、食品飲料、醫藥、健康等等行業發展。其應用行業已從2015年的國民經濟87個中類擴展到2019年的47個大類,129個中類。特別是在陶瓷衛浴、冶煉、釀酒、無紡布等細分領域,機器人的應用已初見成效。同時,服務領域機器人,從過去掃地、清潔等機器人,向教育、醫療、陪護、配送等多維度延伸,正逐步覆蓋我們的家庭、商場、學校、醫院、銀行、酒店等多個應用場景。特種機器人也隨著新材料定位導航、動力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了以水下機器人、安防巡檢機器人、幕墻清洗機器人為代表的產品體系。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也表示,盡管受汽車及其零部件這一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市場影響,機器人增速也出現下滑。但很多行業企業基于對行業的深度思考,對未來的預判,卻表現得更為淡定,變得更為成熟、自信,并且根據自己的優勢、特點、區位找到了自身成長、發展的準確定位,越來越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多關節機器人連續三年快速增長,蟬聯銷量第一,占上半年總銷量51.7%。此外,自主品牌份額日趨升高,尤其是加工機器人銷量增長1倍多。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則稱,目前,搬運和上下料仍然是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尤其是汽車和電子信息行業,占比達到60%。不過,金屬加工、塑料和化學,尤其是食品工業等行業近年來增長非常快。此外,服務機器人的種類不斷增長。生活、醫療、特種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建筑機器人等,這個潛力都非常大。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闡述了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面臨的諸多問題。除了“卡脖子”技術外,在他看來,“用互聯網思維來發展機器人產業,存在一定誤區。”
趙杰認為,如果燒錢沒有提升核心競爭力,只是為了更低的價格多賣幾臺機器人,那么燒錢沒有太大意義。很多企業總想“低價戰略”,通過補貼、賠錢、燒錢來做工業機器人,這是盲目迷信“價格的力量。追求低價戰略的結果,會使全行業大面積不盈利。
他還表示,機器人技術應該是一個多學科集成的技術,無論企業有多大,想把所有的事都做完,結果就是做不到、做不好、做不精。這也是國內機器人企業面臨的問題。
趨勢
機器人產業正與新興技術不斷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