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風口的AI崇拜到接地氣的AI落地,AI語音機器人作為最早商業應用的場景之一,已進入“商業落地”兌現期的大考。
“從趨勢來看,智能語音是一個爆發式成長的市場,未來的客服、運營中心一定成為企業數據化管理、辦公自動化的入口。”百可錄創始人兼CEO張曉地樂觀表示。大勢之下,各路英雄紛紛拍馬而來,既有互聯網巨頭,也有傳統系統商,以及年輕創業者,一時間龍爭虎斗,各顯神通。
語音機器人需求點?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從語音機器人公司各自的招數看,大體來說分為三路:或系統集成,專注客服單一領域;或全產業鏈涉足,從CRM到電話呼叫全面接觸;或在客服周邊領域,因為賽道擁擠而另辟細分市場。
從行業大熱大家蜂擁而至的2018,到大把人出局的2019,這就是行業現狀:看似朝陽產業市場盛況空前,奈何圍觀群眾魚貫入局竟發現淘金扯淡花錢后散場。
浮躁褪去,活下來的企業都在摸索中明確:只有真實得到價值,企業才愿意付錢。張曉地認為,“一定看到商業落地最佳路徑,然后從服務入手,做精細化工作。這個行業看似門檻不高,可真做起來發現:是一份唯有細致、耐心、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業。”如果簡單到只要做個產品賣給對方就好,那還停留在ToB最初階段。
最早做ToB系統的一個老板表示,“當初和’銷售易’一起起步,可做著做著發現,運營里各家不同要求瑣碎繁多,系統改了又改,還是不夠好用,都是一錘子買賣,做了不到2年也就作罷。”
現在語音機器人好像又陷入之前的模式:反正產品賣給你,好不好用隨天意,我只管收統一服務費。為了收更多的錢又誕生了從1個到N個的產品進行交叉銷售、向上銷售,這種商業邏輯看似不錯,只要一個產品入了門,之后還有N個產品可以繼續銷售,貫穿整個產業鏈。細想之下,這是否站在了客戶角度考慮呢?
語音機器人的需求點到底是什么?
一位客服主管說,買之前說得花好稻好,買回來發現一堆稻草,很難用,著急上火半天也解決不了問題。誰還敢繼續用?
站在企業主的角度出發,吐槽仍然集中在:產品購買后不好用,沒人能用好機器人,買后實際價值低,看不到效果,語音識別功能差,“智能”變“智障”,語音交互欠準確、欠自然。
守正出奇排兵布陣
既然已知企業對語音機器人的需求“要素”,就要從掐住脖子的“關卡”入手。商業作戰地圖顯示,不同位置的企業,有不同的生死線;謀不同的位置,要有對應的資源配置和作戰姿勢,突圍者,守正出奇。百可錄對付這個“老大難”問題,參考了美國的SaaS服務發展軌跡,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
賣服務,而非產品。對于機器人而言,所謂的深度學習,需要大量數據學習和校正,看似很簡單的對話,每個字都是千錘百煉。這工作直接丟給買方,他們必須先儲備兩個專職機訓師才行。所以百可錄提供全程的機器人訓練與優化服務,讓機器人越來越聰明、好用。
“市場難點這么明顯,難道只有百可錄看見?”
看到的人多,挺身而出的少。因為運營服務投入人力大,而市場上的價格競爭激烈,低廉到根本覆蓋不住成本,怎么能持續做好服務。大家往往先著急掙一筆機器人租賃費。
重銷售還是服務,信念決定了外在行為。
張曉地在硅谷做了近30年的SaaS服務,按照他的深厚經驗,ToB服務就是口碑、精細管理、極致交付、價值效果的厚積薄發。前期是增長慢,可達到一定客戶基數時會迎來爆發式增長。“我看過很多公司都是這樣一步步走向成功,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剛剛上市的ZOOM就是一個好例子,專注一個視頻會議場景,深度打磨,用最佳客戶體驗建立起護城河。”
因為見證過,所以相信、堅定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