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于海斌:機器人是未來萬物互聯的智能終端

?機器人資訊 ????|???? ?2020-04-29

  4月19-20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以及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暨2019年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在浙江紹興輕紡城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論壇和大賽聚焦多類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應用與創新,旨在推動機器人在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智能產業和國防安全等領域的深入應用。億歐作為特邀媒體參會進行現場報道。

 

  在19日上午的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于海斌,發表了題為《機器人互聯網》的報告。報告分為五個方面:首先,回顧了機器人的發展歷史;接著指出機器人的互聯協作將會是未來趨勢;隨后,針對互聯協作,介紹了具體領域的應用,即機器人互聯網;最后,指出了機器人互聯網所面臨的挑戰。


  機器人是顛覆性技術,經濟潛力巨大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報告,工業機器人2013年全球銷售量約17.9萬臺,需求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同比增長12%;其中,在中國銷售量約3.7萬臺,銷售量全球排名第一,同比增長60%。中國成為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據Allied市場研究公司最新報告,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從2013年到2020年期間將以5.4%的復合年增長率發展,到2020年其銷售額將達到411.7億美元。近年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已從工業領域快速擴展到航空航天、國防軍事、國家安全、醫療康復、社會服務等其他領域。

 

  2013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的《引領全球經濟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報告,將先進機器人列入物聯網、云技術、下一代基因技術、3D打印、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12項顛覆性技術中的第5項。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每年將為全球帶來1.7至4.5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產業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主要經濟體紛紛將發展機器人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以此作為保持和重獲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機器人:未來萬物互聯的智能終端

 

  于海斌認為,像機器人這樣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日后一定會走進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機器人每到一個新的環境,要做到與環境融合,依舊是面臨很大的挑戰,機器人對環境和非結構環境的認知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在機器人編程、環境感知和人機交互方面都有這樣的一些挑戰。

 

  從機器人發展的五十年歷程來看,從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的出現,到大批量進入制造業進行多樣化地應用,之后再進入家庭,呈現的是爆發性地增長。但是這些機器人都是機器人的單體,并沒有和基礎設施連起來。于海斌說:“我們想一下,改造人類社會的東西在信息時代哪一樣如果能夠做到家喻戶曉、路人皆知但不和基礎設施連起來?汽車到處都有,它有一個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手機現在無處不在,它有一個強大的網絡基礎設施支撐。”因此,在未來,機器人作為智能終端,與基礎設施相連,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機器人互聯網:水平與縱向交叉融合

 

  機器人互聯網是在互聯網機器人的基礎上,從機器人應用和推廣或者技術需求的角度來提這件事情的,所以核心的問題是“兩個互聯”:一個是水平的互聯,一個是縱向的互聯。

 

  水平的互聯就是機器人和機器人之間的協作。機床和機器人有挺大的區別,機器人能夠移動和自主認知環境,機床聯網運動控制的時候對幾個軸之間的協同精度要求非常高,但畢竟是在一個半徑下。如果機器人要在跨地域或者可移動的未知環境下做到協同的話,現在的實時性根本滿足不了要求,因為兩個協同保證精度才能搞出一個確定的軌跡。

 

  機器人互聯網的概念,它的內涵應該是實現機器、人、物理過程、信息和人之間的一種橫向和縱向加起來的兩個融合。另一個方面的概念是要有一個支撐平臺。于海斌表示:“我們是基于已有的技術,但是要對現有的技術進行改造和提升,特別是在現在5G已經到來,5G和4G最大的區別是在面向各個領域定制了自己的很多標準和要求。”機器人互聯網從網絡角度來看是借助機器人促進信息物理深度融合,從機器人的角度來看是借助互聯網的資源擴充本身的能力。

 

  面臨挑戰:無縫集成和計算領域任重而道遠

 

免責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網站所有人,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